2012-06-25

Z - Costa Gavras (1969)




Z by Costa Gavras (1969)

製作人:Jacques Perrin﹠Ahmed Rachedi
導演:Costa Gavras (希腦/法國)
攝影:Raoul Coutard
編劇:Jorge Semprun & Costa Gavras
原作:Vassilis Vassilikos
音樂:Mikis Theodorakis
長度:127mins
語言:法語
主演:Yves Montant,Irene Papas,Jean-Louis Trintignant,Jacques Perrin


簡介


Z的開頭,開宗明義的說“若有雷同,純屬刻意”。這部以政治謀殺片包裝的故事,其實來自Vassilis Vassilikos的小說Z,而小說來自本案檢查官全案五千多頁的調查紀錄,不論是小說或者電影都幾乎未根動真實情節(除了將多名記者濃縮成一個人)。

這個事件來自1963年希臘左翼反對派首領Grigoris Lambrakis被在公開活動後被攻擊死亡,而掌權的軍方企圖以酒駕意外結案,全案檢查官不畏強權與壓方揭露真相。在電影中並不明確指出事情發生哪一個國家,其實影片是在同臨地中海的阿爾及利亞拍攝,但曾待過馬賽多年的我看的時候以為是在法國所拍(本片原音為法語)。原來因為影片政治立場,並不容易找到願意協助拍攝的地方,才到了阿爾及利亞。事實上,在這個事件過後,希臘軍方在選前奪權,這本書和電影自然也被禁,相關人士死的死,關的關,流亡的流亡。軍方被推翻後,這部電影也在希臘大受歡迎。值得一提的是,這位當年的檢查官Christos Sartzetakis,在二十年後當上了總統。
         

我之所以會在這個談“紀錄”的地方談這部並不歸類為紀錄片的電影是因為,我們談的是紀錄,而不是紀錄片。既然選擇了在情節上忠於事件,劇情片的敘事結構就只是說故事的方式和手法罷了,它還是擁有紀錄的本質,並且,在這樣的時代做這樣的故事,已是一種宣言,不可能僅僅是為了有趣和刺激。

但Costa Gavras並沒有為了紀錄而放棄了有趣和刺激,他是一個電影人,他選擇他熟悉的敘事方式,同時也希望抓住觀眾的心。

風格


影片在技巧上有不停歇的鏡頭運動,不停歇的事件剪接(放棄了過場鏡頭),詩意的快閃回溯,大量壓迫性的特寫;演出上既有微微的喜劇效果(特別是將軍和一些小人物)又有十分寫實的群眾場景;片中政治人物走出演講廳被攻擊後同黨追上三輪車,和後面的另一場汽車追殺戲所創造的速度和緊張感,真是現在的警匪片所不能及,而這樣的戲劇性非但不影響事件的忠實性,更能讓人理解什麼叫做“被迫害”;而其輕微的喜劇效果則讓本片更為平易近人,應是它受到廣大成功*的一個必要因素。

*製作團隊表示他們預料會成功,但沒想到會“這麼成功”:本片在坎城和奧斯卡都獲獎,並成為一部不朽的經典。





開頭一場針對反對派的軍士講習,和結尾軍隊奪權後的藝文禁書禁演名單大概是全片最“政治”的部份,也是最駭人的部份。此外必需特別一提本片的一個精彩鏡頭:左翼領袖邁上狹小擁擠的演講廳樓梯。在進去前他遭人狠狠往頭部打了一拳,Raoul Coutard的攝影成功的表現了空間感、暈眩感和他內心的彷徨害怕;加以希臘流亡音樂家Mikis Theodorakis的音樂偶然被Costa Gavras倒著放,而成為最後倒著演奏的這段配樂,成功地塑造了被攻擊前的極度緊繃。


詮釋


一個真實的事件可以用各式各樣的角度去看,媒體會用第三者的角度,政黨可能以受害者的角度等等,多數的紀錄片則會選擇“事件外之眼”或者事件主角、事件主角親人的角度去論述。而在Z這部紀錄性的虛構電影中,導演選擇了用記者這個角色去引導敘事線。通過記者,我們先知道各種線索和真相,才看到檢查官如何讓証人低頭,所以對我而言,這部”警匪片“賣的不是懸念,而是人性和態度。


記者一開始是很狗仔的感覺,最後卻不畏懼龐大的事實,守著自己的職業責任,並將証據交給檢方,成為事件被揭發的關鍵人物。這樣的行為也許在今天並不稀奇,但在那個年代是危險的,而真實中的那四位記者事後也分別遭到監禁、放逐等壓迫。然而在記者的職業操守這件事上面卻是超越時代的議題,身為一個記者的目的和本份是什麼,是為錢為名還是為真?
當年二十多歲便身兼製作人和演員的Jacques Perrin
現在的Jacques Perrin,他多年來製作、演出和導演了許多經典電影和紀錄片。

事實上,檢查官的詮釋上也是一種剛正不阿,死守職業操守的味道,總是板著一張臉對所有進來的人嚴厲地說“姓、名、職業。”墨鏡背後深不可測、挺直的身體、在定案前絕不用“謀殺”這個字眼、不動如山的立場--既不同情被害家屬,也不畏上級的威脅。維基百科上說Christos Sartzetakis(這位真實的檢查官)倍受左派的尊敬、對推動希臘民主也功不可沒,但他在多方面卻是一個保守派,也具有很多民族、皇權意識,之所以如此對待這個案件,並非因為他的政治傾向,而絕對是因為他個人嚴格要求的職業操守,這段話沒有很嚴謹的出處,不過片中也提到他的父親可是在軍方工作。
片中Jean-Louis Trintignant釋演的檢查官

當年真正的檢查官Christos Sartzetakis


演將軍的演員,以喜劇的方式付予角色一點“天真型的壞人感”,老實說現實中確實有許多政治人物誇張到讓人覺得“這種事你怎麼可能做得出?”所以天真未必是為角色說好話,而是事實上天真與邪惡實在只有一線之隔。



結語


Z在歷史上絕對有紀錄價值,它的不朽,讓人們記住這件事(我們除了關心希臘是否會害歐元解體,有多少人關心這個國家呢?);它精彩的演出和娛樂性質也不負電影的東質;此外它還具有一個故事最深層的價值:啟發性。在當時拍攝這樣的故事自然是具有表達政治立場的意義,不過在部片放在各個時代各個國家卻都能找到它的位置,代表了有些事情是時代改變不了的,也代表了這部片紀錄的是人性與權力而不僅僅是一件特定的治政謀殺案。


後記:標題



Z這個標題其實是Lambrakis支持者的選擇,本字在希臘文中表示“他還活著”估且不論他的意涵(影片到最後才說明Z的意義,同時點出故事的背景“希臘”),一個簡潔神秘的Z字就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引人的標題(加上又有蒙面俠蘇洛的英雄片聯想)。

提到這個是想牽扯一下漫畫封面這件事,做為買書等人一定都有過被封面吸引而下手,或起碼因此把書拿起來翻的經驗,不用覺得羞愧,因為這就是封面的意義。不接觸出版或設計的人,大概以為封面好看就好,其實不然,”訊息的傳遞“和“目光的吸引”才是最重要的,訊息的傳遞著重的是符號、重點和正確;目光的吸引著重的是簡潔、色彩和排版,達成這兩個目的後不一定要非常好看也可以成為成功的書封,電影海報或dvd封面是一模一樣的道理。

上面這張Z用了“社會主義色彩的鮮紅、一張很有寫實紀錄感的黑白特寫照(被壓迫的姿勢)、如街頭油漆般的巨大Z字符號”,在你看它的瞬間你沒有自覺但“社會主義、壓迫、紀錄、抗爭 ”這些概念已經輸入你的意識裡了。這就是為什麼漫畫的封面即使用的是作者的畫,但卻通常是經由現實的編輯提出概念,再交由邪惡的美術設計所創造的。

wikipedia Z
wikipedia Jacques Perrin
wikipedia Grigoris Lambrakis
wikipedia Christos Sartzetak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