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9

敖幼祥—《安古蘭遊記 Bonjour Angoulême!》



安古蘭遊記
Bonjour Angoulême!


/ 大辣出版

/ 作者 敖幼祥
台灣漫畫家首赴法漫畫聖地駐村紀實
烏龍院@安古蘭!










敖幼祥,台灣最具知名度的漫畫作者。
五六七年級的台灣讀者,約莫是在他的《皮皮》《烏龍院》《敖幼祥成語故事》《活寶》等上百本作品中閱讀成長。敖幼祥活躍於海峽兩岸,足跡亦曾踏向日韓。但歐洲,沒去過;法國,只知道紅酒;安古蘭,聽說有個漫畫節……。2015年,他玩心大動,決定申請法國安古蘭駐村。從2015年11月到2016年3月,在法國西南的這個漫畫小鎮,駐足四個月。

這本《安古蘭遊記》,將由這位資深漫畫作者,一步一腳印,一杯紅酒一盤鵝肝,跟著他,走入這個聽說節慶時熱鬧擁擠、平日清靜無人的法國小鎮。

透過敖幼祥這四個月一筆一畫刻下的駐村記錄,我們看見漫畫家如何激發創作、如何自我挑戰;更透過敖幼祥筆下參與的大小漫畫賽事,激發同樣走在漫畫路上的後輩;也引導著創作者與閱讀者,找回關於漫畫閱讀樂趣與創作最源頭的初心。

---

為什麼要到法國安古蘭駐村?
「尊重藝術,在沒有限制的環境中,讓創作者隨著生命去發展。」
敖幼祥駐村後這麼說。

《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


/ 大家出版

/ 作者 艾堤安.達文多
漫畫家是艾堤安.達文多,當今法國漫畫界的翹楚,
創作能量豐沛,在紀實報導和虛構故事兩種創作類型之間游刃有餘。






法國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精彩一年

2010年冬天,法國羅亞爾河谷一位漫畫家向附近的酒農提議合作一本書,內容是兩人帶領彼此探索自己的領域。早在合作這本書之前,兩人已是多年老友。但達成協議後,達文多跟著樂華照料葡萄園、釀酒,樂華則跟著達文多了解漫畫的世界。




就像達文多所說,他們並不想「教育」彼此,再說時間不夠長,只有一年多而已
(實際上,他們為這本漫畫相處了一年半),而是經歷一種啟蒙的過程。


法國最近二十年多有個突出的現象,即漫畫與葡萄酒的復興,此一成功,正是漫畫家及葡萄酒小農拒不妥協、堅守價值的結果。而《無知者:漫畫家與釀酒師為彼此啟蒙的故事》這本紀實漫畫,正是在向這群「真實」的人物致敬。


酒農是理查.樂華,對種葡萄、釀酒自有一套理念,
專心生產白梢楠,產量不多但品質純良。

我們也看到樂華選擇小規模生產、不申請有機認證,寧願退出法定產區,讓自己生產的酒僅標註為「地區餐酒」。看到達文多為樂華開的書單包含了紀實、歷史傷痕、英雄、深度自省等類型,既向樂華展現漫畫世界的廣大,更隱然勾勒出達文多對漫畫的信仰。看到他們在向門外漢介紹自己的領域時,是如何透過點點滴滴的選擇,揭開他們堅守的價值。



---


以《無知者》而言,讀者因此認識了一群在漫畫界和釀酒界勤耕不綴的大小人物,更精確來說,他們多數是小人物,沒啥市場概念,也不以獲利為努力目標,但以貫徹理念、付諸行動為樂,做的事未必有商業價值,但只要符合己身的價值觀就好。有趣的是,漫畫家與酒農在這過程也體認到,他們工作看似沒有關係,但其實能夠相互呼應的時候並不少,他們對工作的態度與堅持,竟然如出一轍。閱讀的過程也彷彿叩問讀者自身,你願意為自己所信仰的價值,付出到什麼程度?

緬甸小日子 Chroniques Birmanes


緬甸小日子
Chroniques Birmanes

/ 臉譜出版

/ 作者 居.得立勒 Guy Delisle
1966年生於加拿大魁北克省,畢業於多倫多雪略登動畫學院
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漫畫金獸獎得主





(動畫師爸爸+無國界醫生媽媽+新生小貝比)X 緬甸出任務=?

提到緬甸,你會想到什麼?──翁山蘇姬?仰光?……還有呢?
你知道,緬甸和中國一樣,也擁有自己的五千年歷史嗎?
你知道緬甸除了被英國統治外,也曾經是印度的一個省份嗎?
比泰國還遙遠的緬甸,竟然也曾被日本統治過?
一個國家,竟有接近九成的人口信仰佛教,昨天還在當會計師的鄰居,
今天竟馬上變成得道高僧?


---

曾獲歐洲最大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大獎的居‧得立勒,帶著剛出生的兒子,
跟隨被派駐緬甸的無國界醫生妻子,到遙遠陌生的東方國度定居生活。


他透過幽默而充滿智慧的文字及輕鬆的畫風筆觸,
呈現在異國生活這一年所發生的種種趣事及生活紀錄


讀者不只能身歷其境地看見緬甸當地的生活風景,更能從作者與當地居民的緊密互動,以及對當地文化、政治、宗教等細微犀利且獨到的觀察省思中,深入認識這個同屬亞洲、你我熟悉又陌生的國家──緬甸。


「我的遊記多半是以小故事串連而成,當我旅行時,名勝古蹟並不是我唯一感興趣的,
人與人之間的萍水相逢更彌足珍貴。」──居.得立勒




跟隨任職無國界醫生組織的妻子一同入緬的加拿大動畫師得立勒,將緬甸的炎熱、風土、宗教、市井、「彈性」電力、軍政府統治,以幽默俏皮的線條與文字呈現,讓我笑著又感嘆著,快速地上了一堂認識緬甸的課。我花了半個陰冷濕漉的台北冬日午後,讀完這本《緬甸小日子》。我讀得很輕鬆,得立勒畫得也很輕鬆,但願逐步開放的緬甸社會,人們也可以過得更輕鬆幸福一些。

──張正|《四方報》創刊總編輯


《緬甸小日子》不僅是一部簡潔有力的紙上電影,對於一個高壓且具高度破壞性,極端箝制言論自由的文化來說更是一個極有價值的藝術傑作。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






讓得立勒一家三口帶你揭開熟悉又陌生國度的神祕面紗!


2017-11-08

伊拉克的罌粟花 Coquelicots d’Irak


伊拉克的罌粟花
Coquelicots d’Irak

/ 臉譜出版
/ 作者 布莉吉特.范達克利(Brigitte Findakly)、路易斯.通代(Lewis Trondheim)

Coquelicots d'Irak © 2016, Brigitte Findakly, Lewis Trondheim & L’Association.



《伊拉克的罌粟花》是一本需要細細咀嚼的故事。生存於安逸之中的我們,也許難以理解這些波瀾如何能被描繪得如此平靜。在新聞中,伊拉克是個是非之地、我們談論局勢和悲劇,然而在紀實漫畫裡,我們僅談論生活——日子總要過下去。









「親愛的,這罌粟花一被摘下來,很快就會枯萎了。」
四場國際戰爭,無數次國內政變,一個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家庭……

故事的主人翁布莉吉特一九五九年生於伊拉克,並在那裡長大,直到一九七三年移民法國。布莉吉特採用兒時孩童的視角讓讀者一步步瞭解她的成長經歷以及家庭背景,慢慢堆疊出古城摩蘇爾在她眼中的樣貌。,她一邊說故事,一邊用圖畫帶領我們進入龐大的家族回憶。

伊拉克古城摩蘇爾是布莉吉特生命的原鄉,也是她童年嬉笑奔馳的樂園。父親是伊拉克人,和法國籍的母親結婚後定居在摩蘇爾,由於父親的軍醫身份,家境小康的布莉吉特在伊拉克的生活看似和平無憂...


然而隨著一九六○年代起一次次政變和戰爭,伊拉克境內的極權政治氛圍日漸濃重, 為了尋求更好的生存條件,布莉吉特與家人移民至媽媽的故鄉、爸爸的求學之地——巴黎。

(其中穿插的「在伊拉克」篇幅,我非常喜歡!描述一些伊拉克當地的習俗跟莫名其妙的日常趣事。可以適時跳脫歷史情境,是令人期待又可愛的喘息空間。)

一次一次的革命讓伊拉克境內的極權政治氛圍日漸濃重,政治動盪讓生活用品開始短缺,生活越來越困雃,先是千方百計把哥哥送出國以免進入青年勞動營,後來父親更下定決心帶全家人離開伊拉克...


異國求學的過程輾轉曲折,連老師都拿她的祖國背景開玩笑。好不容易在另一所學校遇到阿爾吉利亞裔的同學,雙方對宗教和國族的認知卻完全悖離;身為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有時候是很難被理解的。

父親在法國的執業證照不被認可,於是展開艱辛的求職之旅,母親也必須分擔家計開始出外工作,一家人擠在小公寓裡努力生活,原本嚮往每天在法國度假的生活灰飛煙滅...。

幸好法國的多元文化刺激她的思考茁壯,記錄下種種關於伊拉克的真實樣貌,也藉由畫筆重建凋謝的童年回憶。



一九七七年後,她隨母親返回伊拉克探親,也發現極權統治已深入日常、女性的地位越來越卑微、民生日漸凋蔽...,她明白並沒能像父親說的「等伊拉克變好,我們就回來」。

家鄉到處都掛著當權者的肖像。在學校裡,每天都有專人到班級去,要孩子們說自己的爸媽對薩達姆.海珊的看法。更不能在公共場合要是隨意批評他們,可能會惹來麻煩。女人不能露出肌膚,太太理應服侍丈夫,到處都是戰爭過後留下的痕跡,穿著西式的服裝走在街上旁人的眼光讓她非常不自在...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家鄉生活了。

被迫離開家園的他們,在異地也找不到容身之處,究竟何處才是他們的家?

「很多人緊緊抓著他們唯一能保有的東西:他們的基督教信仰。同時無可避免地陷入伊斯蘭恐懼症。我不會批評他們。也不會與他們爭辯。不管他們變成什麼樣子,我還是愛著他們,珍惜著我們之間的寶貴回憶。」 ──布莉吉特.范達克利



---

透過孩童之眼看見的伊拉克,和我們想像中有諸多不同,全書中穿插不少家鄉趣事,讀起來不會太嚴肅,而絕對真實。她的家族回憶映照了整個國家的變遷與動盪,圓潤的筆觸和流暢的分鏡讓人很容易進入故事,忍不住一口氣讀完。祖國已然改變,童年生活不復返,但那像罌粟花一樣長存作者心中。最後雖然些微感傷,但心中滿滿的感動!